“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”系列稿件之二
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现代生活”系列稿件之一:除了诗词大会,这些传统文化一直在我们身边
“纵观当下生活,我们忧心忡忡地发现,传统文化,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存在缺失,如果任其发展,必将把孩子们领进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。”作为一位怀揣教育理想的学者,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近日做客人民网时说,只有全面贯彻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”的理念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,才能让文化真正重生。
前不久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。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,并强调要将优秀传统文化“贯穿国民教育始终”,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、文化知识教育、艺术体育教育、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,可谓切中要害。
学校教育:该给传统文化教育补补课
“孩子们熟悉Angelababy,却不知道李清照;英雄联盟打得很溜,却弄不清明朝有几个皇帝;是光头强的铁粉,却说不出小兵张嘎的故事……”孙女士在微信朋友圈里发的这段话,引发多位妈妈的共鸣。
“中小学理应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,但目前看来,基础教育领域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。”朱永新认为,造成这一问题的现实原因在于,“我们应试教育的体系主要培养机械地以背诵知识为前提的学生,学生的时间、空间都被教科书填满了,课外阅读好像对他的考试没有太大作用。”
“传统文化教育急需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。”朱永新指出,此次下发的《意见》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、进课程、进教材、进课堂,以及教师培训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,同时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“研究阐发、教育普及、保护传承、创新发展、传播交流等方面”作出全面部署。“古文经典、传统音乐、传统节日与礼仪等,只有走进课程,成为教学内容,才有开展教育的前提,才可能走进生活。”
学校教育中怎样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?作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,朱永新分享了新教育学校的阅读方法。“比如倡导‘晨诵、午读、暮省’的生活方式,我们每天都用一首新的诗开启新的一天,有两千多首诗伴随着一个孩子的童年,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”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也持同样的观点,“青少年的成长过程,应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。这种滋养缺失的恶果,在多年后会反映出来。”同时,王旭明建议小学教材把优秀传统文化,特别是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到二分之一,中学教材增加到三分之一。
家庭教育: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
除了学校教育,文化传承也不能忽视了家庭的教育作用。“见到一位老人摔倒了,带着孩子的妈妈马上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,这样一个举动就是对孩子无言的教育。”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说。然而,现在很多家长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,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,没有承担起自己的责任。
“桐花万里丹山路,雏凤清于老凤声。”文化学者于丹就受益于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,她骑在父亲脖子上在花间跑的场景让她铭记了“红杏枝头春意闹”这句诗。父亲用实际行动让几岁的于丹感受到了中国诗意的境界,这份感动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。
“家长和孩子共读一本经典,在过程中就有共同的情感、语言,会产生共同的密码。”朱永新访谈中分享了一个故事,山东的一位父亲,平日应酬很多,和孩子几乎没有共同语言。通过小学五年一百多本书的亲子阅读,这位父亲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让孩子爱上了读书,孩子也从共读过程中感受到了精神的陪伴,他们有了自己的“文化密码”。
除了共同阅读经典,朱永新说,在家庭里共同看《中国诗词大会》、《成语大会》一类的文化节目,也是“共读”的一种方式。在陪伴过程中,这种文化的理念是孩子可以看得见的,包括家长关注什么、交流什么和探讨什么,给孩子今后的人生方向非常深刻的影响。山东省政协委员王迎也同样建议,要让传统优秀文化溶入娃娃的血液里,“于潜移默化中,润物无声”。
社会教育:让传统文化“活起来”
这个寒假,南京的胡女士想带孩子出去开阔一下视野。女儿在“孔子故里”、“长城”、“迪士尼”等选项中毫不犹豫选择了“迪士尼”。这让胡女士很是感慨:“我更想带孩子去有历史底蕴的地方旅游,可是孩子不感兴趣。”
其实,中国不仅缺少有中国特色、中国内涵的“中国牌”游乐场,也缺少吸引孩子的美术馆、博物馆等文化设施。胡女士对此表示,博物馆的讲解比较枯燥,互动性差,大部分是静态展示,孩子一听要去博物馆就直摇头。“教育不是孤立的,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,更是只有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,才能真正获得新生。”朱永新说。
《意见》对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有所涉及,强调应充分发挥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博物馆、群艺馆、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。
2月21日,国家文物局刚刚印发了《国家文物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,同样强调了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。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0年,每25万人将拥有1家博物馆,国有博物馆为中小学生讲解服务10万小时以上/年,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牌。
作为成功的博物馆文创品牌,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分享了故宫让传统文化“活起来”的成长经验,“比如制作‘数字书法’,观众可以临摹,进行零距离互动。”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曾表示,在国外,博物馆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课堂,应加强国内的博物馆教育,让孩子爱上博物馆。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则认为,“过去,博物馆比的是谁的馆藏更丰富。如今博物馆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提升‘用户体验’。”
朱永新表示,教育需要借用各种力量,通过社会助力,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,真正化外为内,让人们把心灵之根深深扎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上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生命中真正重生。